5557影视别背叛动漫高清剧情介绍:
用阳明的话说,则是:
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继取辨于言词。……而圣人之学遂废。
《别湛甘泉序》
横亘在阳明面前的正是这种文化现状,如果说朱子以学解道,他本人还有学,但一经成为流俗,学也就变成了俗学。阳明用了十几年的工夫才总算摸索到了这个“文化迷宫”的门径,捉住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把柄——就是“抓手”。
所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
后来,他把这个原理简化成“心即理”。这种话头陆九渊们早就说过,但从“纸上”得来的,在心学这个精神体系中是不算数的。因为能“学”过来的东西是衣裳,用心“证”出来的才是自家骨头上长的肉。
阳明心学的要义在于恢复儒学的亲证性、启明性,从“支离”的学术包装中破壁而出,恢复圣学的神圣性——阳明后来深情地以“承当精神”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
但是,“述朱”的人们都认为阳明的悟道是外道的禅学,从而不承认他这种心路在儒学中的合法地位。这是偏见。儒家从来就有类似禅宗的修正方法,颜回的守中庸、孟子的浩然正气都是,不能说他们也是外道禅宗,因为那时还没有禅宗。周敦颐、程明道也是这样静中开悟的,王阳明赞佩的王信伯说:“非是于释氏有见处,乃见处似释氏。”算一语中的了。王阳明的“功课”只是酷似禅宗之参公案获得的顿悟境界。“圣人至此,更有何道?”是他契入的心念,反复参究的结果是豁然开朗,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阳明悟了之后曾默证六经,无不相合。这与禅宗之明心见性的顿悟后由二元世界透入一元世界的脱胎换骨的升华境界若合符节。兹举高峰和尚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事例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