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邪不压正在线观看剧情介绍:
五、残疾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在残疾人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刘丽敏通过北京市弱智儿童教育案例,呈现了城市和农村在弱智儿童教育模式上的明显差异,探析了其社区情境原因。③何侃等人以关于南京市智障者教育及其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为据,呈现了智障者在学校教育、康复教育及培训教育方面的需求与实际状况,探讨了影响其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④
贺晓星等人对聋人教育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质性研究,指出聋人是一种异文化或跨文化的人群,他们并非像通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蒙昧不化”式的存在,他们因为社会历史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才陷于不利处境而成为一种“社会弱势群体”式的存在,关于聋人的这两种不同认识将直接决定聋人教育的性质定位与方式选择。①“残疾人”只不过是听人给聋人贴上的标签。聋人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残疾人,失去听力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痛苦,痛苦更可能来自生活于听人世界而与听人相处中受到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以及基于歧视和偏见的一厢情愿的意志强加。聋人的世界本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聋人与听人语言不同、文化不同,问题的本质不在生理的缺陷而在文化的差异。在把聋人的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的世界之意义上来谈论聋教育,教育社会学为分析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文化再生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②从对聋人教育问题的考察出发,贺晓星指出,围绕“公平”一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以宏观制度性表述为特色的话语空间,其间充满了对社会正义的希望寄托和激情澎湃,以及相应的种种具体改革操作指南。但这些操作指南大多指向机会与资源的种种不平等,在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及其制度保障上大做文章,而很少去思考个体的生命体验、生活感受以及意义赋予等。为此,只有敏感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生活感受以及意义赋予,学会平等换位的思考,新教育公平的理论建构才有可能。③